查看原文
其他

从上海国际学校离职后,我带儿子去新加坡继续“卷”,值得吗?

Eva 谷雨星球 2023-11-16
这是谷雨星球第114篇原创星球上00后的故事 |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


大家好,我是Summer,谷雨星球主理人。


今年起,有一批难以忍受动不动上网课的家长将目光投向海外学校,其中,中西结合的新加坡、陪读签证易办理(只发给女性)成为了不少不想放弃中文的家长首选。


■小红书上关于新加坡国际学校的笔记已经超过了2万篇。


大量新移民蜂拥而至,新加坡的房价在一个月内涨了两三千新币,按照汇率换算,也就是一涨就涨了人民币一两万。哪怕这样也没能阻挡全职陪读妈妈们的热情。


开学这一个月来,我也收到了不少奔赴新加坡读书家长从一线发来的反馈,其中有正向的,也有不大满意的。


新加坡学校到底「水不水」?陪读到底「卷不卷」?


今天,我请来了一位前往新加坡求学大军里的专业人士——


曾在上海某知名双语学校担任管理岗的Eva,从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,写下了她对新加坡国际教育的初观察。


根据Sleepseeker的研究,新加坡是目前世界上最疲劳的国家,排在第一位,比中国还要卷。


 

从「内卷」到「更卷」?


今年8月初,我告别了在上海一所双语学校的管理工作,带孩子来新加坡读初中。娃入读了新加坡的一所国际学校,我则开始了全新的异国陪读生活。

▲我们娘俩的行李,就此远赴异国
先来算下远赴异国求学新加坡的花费,先要考量好。
目前来说,截止目前基本吃穿住行一年算下来,也花了百万,消费绝对不比上海低
  • 中介3万/一次性
  • 学费23万/年
  • 兴趣课4万/年
  • 租房:三房公寓35万/年(这个很贵因为全家一起来新加坡了)
  • 吃喝日常:30万/年
  • 医疗保险:4万/年

我们之后还打算买辆车,但现在车牌非常贵,拍个车牌差不多是50万左右,税也涨到了18%,买车的成本比国内贵三倍,加起来一辆不错的车至少要支出一百万。



不少同事和家长朋友戏称我这个行为,是从一个比较卷的赛道“润”到了另一个更卷的赛道。
毕竟放弃了一份全职工作,加上有关新加坡全民热衷补习,小学早早分流的情况,被媒体报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。


作为一个在上海扛了十几年“反内卷”大旗的体制外老师,我在小红书发了一篇题为《我送孩子来新加坡,不是为了换一条赛道》的文章。


大意是我带孩子来新加坡,是为了给自己和孩子拓宽体验,而不是以考大学为终点,陷入另一个赛道。

 

▲我在8月8日写的小红书


没想到,我收到了许多有意思的留言。
国内的家长纷纷表示:听说新加坡很卷的,你这是去错了地方。

 

已经在新加坡陪读的家长则埋怨我这样的后来者:“新加坡本来不卷,这股歪风邪气就是你们这些新移民带起来的。”

 

还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家长告诉我:


在新加坡,卷不卷都是家庭自己可以选择的,要鸡娃有丰富的资源,要躺平也没人来给你压力。

 


而本着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这个从小接受的唯物主义价值观,我决定陪娃体验以后再来判断孰是孰非。
来新加坡之前,不少中介建议我们考政府学校,因为国际学校比较“水”,更何况我替孩子选择的是一所“二类”国际学校。
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分为政府学校、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,类似国内的公立、民办和国际学校,外国人都能读。
▲图片来自谷雨星球「全球升学规划」工作坊新加坡专场的PPT

政府学校最便宜,国际学校最贵


新加坡学校虽然没有固定的排名,但是也有大家认可中的梯队,比如一梯队的德威/UWC/新加坡美国学校/英华/东陵信托等。


▲图片来自谷雨星球「全球升学规划」工作坊新加坡专场的PPT,主讲人是家有三娃,走了新加坡三种不同教育路径的Connie老师。
新加坡学校“水不水”?
身为教师,我深知教育体系里的复杂和个性化,我不太赞成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进行排名。
尤其是国际教育,其本身就是多元、有特色和有个性的,很难进行标准化的评估。
在上海,我替孩子选择的也是小而美的体制外双语,所以我们到新加坡以后,我们选择的还是一个低调的国际学校。


▲学校的图书馆和操场


那么跟上海比,新加坡的二梯队国际接学校到底「水不水」呢?
举个例子,娃上了两周学后,忽然被社会学这门课里第一次的作业难住了,老师要求孩子在学习了两周的“变革”以后,设置自己的研究问题


娃一脸懵向我求助,


然而,作为一个生在国旗下,长在阳光里的社会主义中年人,我对于“变革”这个词的理解本身就比较片面,更不要说辅导中学生就这个话题来提一个高质量的研究问题了。


这个时候,老师又进一步要求:这个问题——不能太具体,也不能太宽泛,不能局限于历史,还要易于分析



抓耳挠腮的孩子决定第二天去找老师求助:


娃:老师,我提不出问题。

师:“变革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?

娃:就是成立新的国家。

师:那怎么解释“工业革命”,“科技革命”?

娃:那“变革”就是从旧的变成新的?

师:除了我们课堂上学过的法国大革命,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的变革吗?

娃:我大概了解,中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,发生了很多变革。

师:很好,那就围绕这个来提问吧,老师先给你推荐几本书,去图书馆看了再写问题。


经过孩子的阅读和思考,他先提出了三个问题总算入了老师的法眼,最终选了其中一个问题被允许开展下一步的研究。

▲最后娃上交的研究问题,大意为:中国的变革如何改变了劳动者的生活?中国的变革在什么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民所拥有的权利?在中国变革中,百姓对皇权最大不满的矛盾源自哪儿?


在我看来,这样的社科教学肯定不“水”。


因为孩子在课前就要做好大量预习准备,以便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师生和生生的思维碰撞。


课后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,孩子需要及时请教老师,获得个性化的辅导。

▲研究“变革”的部分课堂笔记


大部分国际化学校提倡的全人教育也好,培养软实力也好,目标都指向都不仅仅是做题,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,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。


而这种习惯跟如何批判性地以全人视角看待社会议题息息相关。在某种意义上,这种能力目前只有在本土之外才能获得。


不过,实话实说,有一门学科,在我看来比较“”,这就是中文。


虽然很多新加坡留学中介都说,这里是双语教育,有70%的华人,到处都能说中文,所以孩子来了以后中文学习肯定不成问题。


但是实际上,新加坡的华文教学,即使在政府学校,比中国的还是会简单不少。


▲图片来源于网络


我随便搜了一下O水准高级华文一个练习卷,从里面的改错题和阅读题,以此来洞察一下新加坡初中阶段本地孩子的中文水平。


在这个改错题的内容,孩子凭在中国培养的语感是完全可以应付的。


相对来说,如果孩子要念政府学校的,写作的确需要练习,因为中学要写议论文,积累素材,整理逻辑,自己的观点,都需要训练。


▲图片来源于网络


总结一下,我觉得中国的语文更注重文学素养,新加坡的华文更注重应用能力。


政府学校的华文尚且如此,那么国际学校的中文就更“拉跨”了,所以娃在体验了一节最高级别的校内中文课以后,毅然改学了法语。


还有家长们非常关注的数学对比,我是数学老师,之后会好好研究下再详细写一篇文章分析。


■了解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发展,华文在新加坡走过一条非常坎坷的路。



未来的升学规划


从职业女性变成陪读妈妈,最大的焦虑恐怕是“社交荒”。


毕竟以前在学校工作,天天要说两万句话,现在每天和儿子说的话不超过一千句。为了让我那么多的废话有出口,我加入了几个陪读妈妈群。

每次聚会,大家讨论得最多的还是孩子。


大部分妈妈都背负着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的家庭重任,什么是更好的未来?最直接的答案就是——念一个好大学


为了这个目标,不同的妈妈有不同的规划:


路径1:就读补习班,一门心思备考本地名校,最终有希望升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或者南洋理工大学

▲新加波南洋女中


路径2:一边在国际学校过渡,一边准备政府学校的入学考试,这样进可攻,退还可以守着国际学校的学位;


▲PSLE和AEIS考试是两大“战场”


路径3:从所谓的“二类”国际学校考入“一类”国际学校,以便冲击欧美知名大学。

▲UWCSEA和德威被称为一类国际学校,学费也比国内便宜。


每次聚会,都是一次“卷妈”之约,成功“上岸”的人把焦虑传递给还在游泳的家庭,而那些上岸的人又有了新的焦虑——考IB、A Level还是AP更划算?


教育怎么能用“划算”来定义呢?

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,我并没有给孩子制定好K-12的整体教育规划。


根据我十几年积累的“大数据”来看,诚然这个世界上有“天牛”小孩,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可能还是一个有特点的普娃。


我不太赞成在孩子幼年时就给他设定好太详细的规划。


因为不上几年的学,家长大概是不能确定孩子究竟是考试型选手,还是研究型选手;他究竟擅长什么,弱点又是什么。


■新加坡的一次考试


与其从小就把目标设定在英国G5美国TOP30,不如分阶段给孩子设定小目标,既容易实现,又可以随机应变。


  • 小学培养学习素养


具体来说就是英文学术水平,发展探究思维,培养一门兴趣爱好,打好语言基础,养成思维习惯,未来无论哪个课程都可以衔接好。


  • 初中夯实学科基础

我对初中比较执着的一个点就是,要求学校有IGCSE考试,因为我认为,中学开始,分科教学和标准化的考试可以帮助孩子打牢学科基础。


  • 高中理性冲击梦校


啥叫“理性”,就是不要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去选择大学出口。前两年加拿大好操作,于是有人盲目冲加;这两年英国机会比较多,所以又有人弃AP考A level。

高中生是大孩子了,这应该是他们自己分析利弊和拿主意,才有可能走得好。



从我六月份决定离职到现在,一直有朋友说我放弃上海双语学校的管理工作,来到异国他乡做全职陪读妈妈,太可惜了。


对于从事了十几年的国际化教育事业,我离开时依依不舍。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,这何尝不是停下来回顾自己的脚步,思考未来前进方向的时候。


希望我再归来时,有成长,有收获,有感悟,有行动。


————谷雨精选————本周留学活动推荐

牛津&MIT双料教授
Dan Ciubotaru做客CIS研课学院
聊聊科研那些事儿——

帮助130+藤校本科生拿下录取,
教授是如何手把手指导学生做科研的?


我们是谁在嘈杂的信息时代下,我们愿做一股清流,传播真实故事,提高认知力和思辨力,缓解焦虑。同时,我们也落地谷雨VIP中产妈妈社区、天赋成长的独家项目,解决教育的刚需问题。
#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相关阅读星标谷雨星球记录真实教育故事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